阅读历史 |

0163元璋公(1 / 2)

加入书签

西乡主簿张肃,听说朱铭考了探花,立即带人亲自前去道贺。

至于真实目的嘛,是想去看看大明村,搞清那里究竟有多少隐田隐户!

张肃虽与朱国祥很聊得来,也对朱国祥极为敬佩,还请朱国祥在全县推广玉米和红薯。但是,大明村疯狂吸纳人口的事情,已经传到张肃的耳朵里,总让他感觉有点不对劲。

西乡县山多地少,人口分布很零散,一个村落顶多几百人。

上千人的大村,全都位于县城周边。

所以,超过1500人的大明村,就显得那么惹眼,想要隐藏都非常困难。

北宋由上到下的单位,大概是这样的:

中央——路——府州军监——县——乡——里管团耆都保村。

里、管、团、耆、都、保,全都是人为划定的,用于征收赋税和维持治安。这些单位,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废弃不用,有的互相等同。反正混乱得一逼,经常把历史学者给搞晕。

村,属于自然聚落,跟行政区划无关。

再来说乡,这玩意儿已经变虚了。

王安石变法之前,“乡”无限接近实体政务区划,且乡界并不固定,按照实际征税情况而不断调整。

王安石变法之后,“乡”成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用于实行保甲法。乡界渐渐固定,以山川河流走向而划。

“乡”的虚化,并非对基层控制力减弱,反而属于大大的加强。

因为“乡”的权责,进一步下放到“里”。

虚乡实里。

张肃虽然还没有让胥吏彻底服帖,但基本已经比较听话了,便是阳奉阴违也不敢做得太过分。

于是,他想重新划定乡界。

这是符合中央政策的,王安石规定500户为一都,蔡京下令改为250户为一都。以此加强对农村基层的管理,更方便朝廷向农民征税。

张肃打算以重划乡界为名,摸清全县的真实户籍,把一些隐匿户给清理出来,顺便清查出部分隐田(他不敢彻查隐田,否则必然激起剧烈反抗)。

船上。

张肃负手而立,望着前方江面:“划定乡界之事,还须白押司多多出力。”

白崇武说道:“卑职一定尽心尽责,只恐不能让主簿满意。”

“尽心便可。”张肃知道乡下是啥情况,他也没想过能够一步到位。

白崇武一脸讨好笑容,心里却怪张肃多事儿,好端端的重划啥乡界啊。

张肃说道:“上白村、下白村、大明村,还有更下游的回水村、望乡村,我打算以大明村为中心,将这五个村划定为大明乡。大明乡辖下的都和里,按照实际户籍重新划定。”

“是!”

白崇武一个劲称是,其实不打算配合,顶多扔些隐户、隐田出来凑数。

“张主簿,为何独自去大明村啊?”

一艘官船追来,却是向知县在爽朗大笑。

向知县最近心情很好,他已经跟新来的贺知州搭上线。暗中贿赂两千贯钱,请贺知州帮忙申请提高选人等级,为年底的考满和铨选铺路。

这是符合流程的,选人等级三年一评,需要上级主官帮忙申请。

向知县觉得自己肯定能升官,政绩摆在那里嘛,先是剿灭反贼,如今又大力推广新作物。而且,还给上官送了钱!

张肃听到向知县的声音,顿时没啥好脸色,他对这个上司观感极差。

当然,不能真的翻脸,重新划乡界的事情,还得请向知县来打报告。

知县、主簿、胥吏们,在大明村码头登岸。

朱国祥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去迎接,身后还跟着几个本县士绅。

农忙时候,朱国祥经常前往各个村落,指导当地士绅种植玉米红薯。油菜育苗移栽法,控水旱育秧法,也全都传授给各村农民,显著提高了西乡县的粮食产量。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实惠,各乡士绅对朱国祥极为尊敬,甚至已经有人称其为“元璋公”。

听说元璋公的儿子高中探花,每天都有士绅前来道贺。

“见过向知县!”

“见过张主簿!”

朱国祥和几个士绅,纷纷向两位官员行礼。

向知县虽然已经躺平,却喜欢在公开场合充面子。

他快步走到最前面,以显示自己的主官地位,热情拉着朱国祥的手。或许是出了个探花郎,他对朱国祥更加恭敬,连称呼都变了:“元璋公,恭喜令郎考取殿试第三人!”

朱国祥微笑道:“有劳县尊挂怀。”

向知县又对那几个士绅说:“前年春天,本县去吃白老夫人的寿酒,也是在那里初见朱探花。第一眼便觉这少年不凡,小小年纪就贯通三经,我还上疏荐举其为神童。可惜那封奏疏,送到东京如泥牛入海。”

士绅们连忙奉承:“县尊慧眼如炬,实在令人佩服。”

众人商业互吹,朱国祥请他们去客店喝酒。

张肃却说:“日头还早,久仰大明村之名,不如去村中转一转。”

朱国祥问向知县:“县尊以为如何?”

向知县心头埋怨张肃多事,嘴上依旧笑道:“那便去走走,也是体察民情。”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