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四十七章 杭州罗木营闹饷兵变(1 / 2)

加入书签

制度的僵化就在于层层加码,所以很多事在草创的阶段,都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层层加码的补丁,最终让制度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机械的行动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活力。

通常情况下,这些乱七八糟的补丁,都是历史的包袱。

大明朝廷已经两百多岁了,这样的僵化数不胜数,革故鼎新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制度的逻辑全面优化,进而完成大明中兴,这很困难,道阻且长。

南巡,也是要解决一些历史包袱,比如南衙十四府的拆分。

南衙十四府占据了大明税收的三成,如果是作为京畿,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大明两京制其实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政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北衙,但是南衙庞大的地域和恐怖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一种对北衙政令的天然阻力。

拆分,就是此次南巡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

其次,就是大明现在另外一个矛盾需要缓解,钱荒和白银堰塞的矛盾状态,钱荒代表没钱,白银堰塞却真实存在,这两种状态是完全对立的,但又同时存在,按照阶级论的第二卷的解释,是分配出现了问题。

阶级论有四个自然而然的推论,但大明目前只有前两卷,一卷承认阶级的存在,一卷则是讨论分配。

“陛下,臣以为,应该在百万丁口以上的城池,进行全面排查外室聚集之地,彻底打击贪腐之风。”张居正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提出了一条政令,全面肃贪,不让肃贪就肃反,选一样就好。

百万丁口以上,是张居正划出的一条线,反腐也是需要成本的,百万以下的城池,肃反都是抓的苍蝇,甚至连苍蝇都打不到,而且大明的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恢复,才能做到。

外室成为反贪的突破口。

“准。”朱翊钧批准了张居正的提议,或者说廷臣们的意见。

廷臣不养外室,朝官就不能养外室,京堂百官不能养外室,外官也不能养外室,这就是朝廷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

万历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大明皇帝掀起了大明史上规模最大的系统性肃贪,比之洪武年间的肃贪,规模更大,这是为了行政力量的进一步恢复。

水至清则无鱼,贪点拿点,人之常情,这属于行政成本,损耗的一部分。

可弄到养外室,勾结海外反贼,平素里一副忠君体国、忠心耿耿,愿意为陛下粉身碎骨的样子,可是背地里却是对皇帝、对朝廷不忠诚,对政令阳奉阴违,姑息纵容势要豪右强取豪夺,这种双面人,是决计不允许在大明朝廷为官的。

这涉及到了忠诚的问题。

“陛下,臣有本启奏。”王崇古呈送了一本奏疏,奏疏上汇报了一个喜讯,所有的官厂,都完成了三级学堂的设立,这对官厂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相比较大明京堂的三座官厂,在院试里的披荆斩棘,斩获203席秀才,这样恐怖的战果,各地因为官厂的发展情况不同,存在极大的差异,但基本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大明原来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官选官特权阶级,本来只有军户和民户这两大类,历代军户占比大约为30%,现在住坐工匠出身的匠户,已经正式进入了这一领域。

林辅成在谈金钱对人的异化时,谈到了战场问题,劳务市场的公允、生产资料的归属、还要看向作为人必须要拥有和取得的权利,即人权。

“很好,定要保证三级学堂的存续,哪怕僵化一些也无所谓。”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

和军屯卫所不同,官厂因为生产的缘故,不算贫穷,还是能够聘请足够的老师,军屯卫所的败坏是一笔经济账,军屯卫所要交皇粮,即子粒粮大约为三成,还要交给军屯卫所三成多的地租,剩下的四成,还要面对军将的朘剥,生产的物质不够充分,一旦繁衍生息,就会挨饿。

而官厂团造,并没有如此顾虑,三级学堂、匠人学堂、惠民药局、匠人官舍等等,都在对下分配的那三成里面。

官厂团造不想步军屯卫所的后尘,就必须要保证好分配,官厂团造在,工兵团营就会存在。

“河南、山东总督凌云翼奏闻,六个工兵团营已经全部招揽完成。”兵部尚书曾省吾奏闻了工兵团营的规模,其实之前这些工兵团营就已经存在了,是凌云翼、王一鹗作为总督、巡抚,为了配合京开驰道、京密驰道修建组织,但没有正式的番号。

现在被朝廷所认可,并且给了工兵团营番号,至此,从朝廷到地方,都拥有了工兵团营。

朱翊钧对河南山东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七月,河南的清丈出现了反复,部分乡贤缙绅以土地荒废为由,要求凌云翼减税,就是传统的灾逋改折。

这个玩法其实非常简单,凌云翼报闻朝廷有灾情,朝廷以十分为率,酌情减免三分到七分,或者全免,而乡贤缙绅们,会把减免的一部分,给了凌云翼,完成政以贿成。

可以这样玩,是因为给朝廷的税赋,是公家的钱,把这份税赋减免出来,就是自己的了,损公肥私的一种。

但凌云翼非但不报灾逋改折,还派人将所有所谓荒废的土地,全都抄没了,黄灿灿的田土,给你乡贤缙绅,你不种白白浪费,我就换人来种。

乡贤缙绅们这次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有争取到减免税赋,还被白没了一部分的田产。

“大司空,朕有个疑惑,为何百姓们不用瓦片,而用茅草呢?朕见百姓多茅舍,何故如此?”朱翊钧有些奇怪,他眉头紧蹙的说道:“这茅草一年修一次,费时费力,而瓦片能用十年甚至是更久,而且瓦片又不贵,一千片也不过三钱银。”

“陛下,撑不住。”汪道昆听闻陛下询问,言简意赅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茅草有各种各样的坏处,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年年修补,但百姓还都用茅草,不仅仅是茅草便宜,还有土胚房、房梁木材等,压根撑不住瓦片的重量。

那用青砖,用青砖就要加深地基,而挖地基又要用人,这又是一笔支出。

光看瓦片,那自然不贵,要是加上砖、加上挖地基,那建筑成本就不是穷民苦力能够负担的起了。

“原来如此,有钱人起大厝,才会用砖瓦。”朱翊钧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朱翊钧之所以这样问,是陕西三边总督沈一贯,奏闻朝廷表功,他在陕西三边之地,打了一百二十口井,深度从十丈到三十丈不等,解决了一百二十个村寨,世世代代没水喝的窘境,除了打井之外,主要就是设立了官厂,烧砖、烧石灰、炼钢铁,将所有府城城墙内的茅舍全部拆除,换成了砖瓦房。

“陛下,大明的驿站,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臣以为承兑汇兑之事,也应在百万之众的城池设立。”兵部尚书曾省吾奏闻了另外一个好消息,驿站终于不再是朝廷的负资产了,赔钱买卖了,而让驿站扭亏为盈的关键,是承兑汇票。

大明的承汇兑业务的萌芽,应该是在永乐年间由宁波商帮打造的民信局,这种生意也叫做票号,但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大明在各地的会同馆驿开始了此项业务后,王家屏入京,都要求到王崇古的门下,在广州设立承兑汇兑。

“朕还记得前几年,言官们喋喋不休,说要裁撤驿站,现在,贱儒终于不能再攻讦驿站驿卒亏钱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很好,依兵部所言。”

兵部的意思是,将在松江府试点成功,而后在五大市舶司推广的承兑汇兑业务,推向大明所有百万之众的城池,这需要对驿站进行扩张。

按洪武元年规定,60里或80里设置一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驿站的密度其实远低于这个水平,即便是永乐年间的辽东都司,偌大的疆土之上,也只有三十处驿站。

在国初,其实驿站还有递运所、急递铺,驿站主要是驿、递、铺三种职能,但在隆庆初年,递运所、急递铺大规模裁撤,即便是没有裁撤,也名存实亡了,因为实在是过于昂贵了。

比如急递铺,是十里一铺,曰:必十里一铺,以均其势;必昼夜不息,以急其务。上下公移,无远弗届,其事若细,而所系匪轻也。

急递铺一个铺需要铺兵十人,每兵给银工食七两,过于昂贵的价格,让大明朝廷入不敷出,只能裁撤。

而现在,大明要将承兑汇兑业务,铺到全国所有百万之众的城池,就是为了能够先让驿站活下去。

大明皇帝以外室为切入口的反腐抓贪开始了,这次看似是肃贪,但其实也是肃反,因为要对地下钱庄进行全面打击,防止白银外流,皇帝的圣旨随着驰道上的驿卒马蹄声传递四方,百万丁口之上的城池都要进行全面排查。

大明百万之众的城池,在上一次丁口普查中已经确定为三十二城,而这三十二城里最重要的阵地其实就五个,五大市舶司所在的密州、松江府、宁波、漳州、广州。

大明五大市舶司里有一个市舶司,地位最为尴尬,那就是宁波市舶司,因为朱纨、张经、李天宠等抗倭名臣,在浙江打了胜仗还要死的历史包袱,大明皇帝、朝廷对宁波市舶司充满了忌惮,带来的后果就是各种政策都不会在宁波推行。

到现在宁波市舶司的会同馆驿承兑汇兑,都是在松江府会同馆代办。

宁波市舶司更多的是维持现状,这也导致了宁波市舶司双屿港的水文条件不差,可是其发展规模和程度,甚至比不上密州的胶州湾。

朝廷不给政策也就罢了,关键是浙江地面自己也不争气。

嘉靖年间为了平倭,总督胡宗宪在杭州大量募兵,倭患渐止之后,总计4.5万浙兵被编为了九个营驻扎在了浙江各地,其中有两个营负责守卫杭州城,其余七个营分驻各地。

随着倭患渐止,这九营,现在主要用来防汛,每年三月出巡,每年九月汛期逐渐结束回营。

每月给银饷九钱,算上出巡抗汛银,每年给银12两,这是一笔极大的负担,但浙江富硕,能够承担得起。

大明自万历三年起开始铸钱万历通宝、轧印银币,在大明其他地方,一枚万历通宝通常能换两到三个旧钱,因为万历通宝是真正的五铢钱,厚实的同时,十分的精美,但在浙江这个地方,万历通宝不能通行。

不仅仅是在宁波市舶司,万历通宝买不到任何的货物,在整个浙江,都买不到。

万历通宝明明是良币,但在浙江地面愣是什么都买不到。

“情况有点不妙。”身处杭州府衙的浙江巡抚都御史吴善言,看着手中的塘报,面色极为凝重,他面色难堪的对着师爷问道:“你说,会不会兵变啊。”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