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 朝会风波(一更)(2 / 2)
不过,也不知为何,即使皇帝和蔼至此,但首座谢、王、袁、庾及太子等,却都神情肃穆,像是预知到了什么般,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也果真,皇帝在与众臣寒暄过后,便当即正襟危坐,示意紫衣内侍宣:“有事者奏——”
一时无人出列。
紫衣内侍便再唱:“有事者奏——”
声高气扬,荡在了大殿之中,有余音飘摇,便似疾疾催促。
当最后的尾音即将消弭之时,忽有人起身出列,站于大殿正中,执笏躬身道:“臣有事奏。”
殿内众人的目光皆向他投去,而皇帝也即刻应之,“庾侍中有何事要奏?”
此庾侍中,正是庾尚书庾明的第三子,庾崇。
庾崇再行一礼,“启奏之前,还请陛下恕臣僭越之罪。”
皇帝神情淡淡,只挥手道:“直言就是。”
庾崇这才举笏而言,“臣要奏,吏部尚书袁烨以职权之便,任用亲信督建京口至太湖运河长堤,以趁机谋换建材中饱私囊。”
此言才落,殿内便起低低吸气之声,众人也都纷纷朝袁璋与袁烨看去。
但见他二人神色如常,仿佛庾崇所言与他们无关。()
“此事本该由御史台奏告,但......”庾崇目光迅速掠过谢席玉,“许是谢中丞及下官京中公务繁忙,便有所疏漏。”
?本作者孤月当明提醒您最全的《病弱万人嫌陷入修罗场》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他又忙再详道:“臣也是偶然得知,太湖一段长堤经雨便溃,以至农田屡屡被淹的消息。初时臣本不信,便请度支郎调出今岁吴郡赋税核对,却发现,太湖之地今岁秋税果真不齐,再查看当地长官上呈缘由,道是雨多成患,淹了不少的农田。”
“可......”他佯装犹疑,目视玉笏,“一来,今岁吴郡太湖之地风调雨顺,并未有水患之报,二来,朝廷向来重视太湖水利之建,往年都不曾有过差错。”
“故,臣便想到了那则传言,遂令下官前去太湖长堤查看,发现此长堤果真易溃,而监工者,正是袁尚书所派......”
庾崇话至此便尽,再长长一揖,“还请陛下明察。”
皇帝闻之面色愈沉,眼眸略眯,匆匆扫了袁璋一眼,再对袁烨,“袁尚书可有话要说?”
袁烨当即起身,站定庾崇身侧,先对皇帝一礼,倒有不卑不亢之势,再缓缓道:
“臣不曾有此中饱私囊之举,也不清楚太湖长堤修建之事,但却知晓,修建长堤非监工一人能为,若庾侍中仅以此,便定了我袁烨的罪,是否太过草率?”
皇帝再是颔首,又看向了庾崇。
庾崇冷乜袁烨一眼,“自然不仅于此,监工之责,最为主要的一项,便是复核建材之质,并要记录在案。我便派人找到了当时的案册,发现长堤的每一样建材,确实都是经过了监工复核,可却偏偏每一样都出了问题,若说那监工是清白的,怕是谁也不会信吧。”
袁烨亦点了点头,“庾侍中所说不错,既然复核过后的每一样建材都出了问题,那监工自然不会是清白的。”
他话顿,“可这不过是监工渎职之罪罢了,与庾侍中所奏又有何关联?”
庾崇轻哼一声,唇际露出一丝冷笑,“以次充好,自然有巨利可图,可这利不在监工,也不在采买,却在你袁家,不是中饱私囊又是什么?”
袁烨讶然,“如何便利在我袁家了?”
庾崇气势愈盛,“此次监工非大族子弟,乃是袁尚书所提拔的寒门官吏,而负责采买建材的更是平民小吏,如此巨利一则未显其身,二则也非他们可藏。”
他再看袁烨,“倒是听闻,那监工与袁尚书私交甚笃,常有往来,而袁家又从来奢用侈度,便还不足以说明此巨利的去处吗?”
这确实有些强词夺理,毕竟汝南袁氏乃百年士族,其家底之丰是举世皆知。
更别说,如今世家皆奢用侈度,如此推测便实在牵强。
袁烨一笑,对皇帝拱手道:“如此荒唐臆言,臣实在不知从何答起,便请陛下明察。”
但不等皇帝反应,庾崇便再言,“还请陛下派廷尉及御史台同去调查。”
皇帝略有思忖,再询谢翊,“不知太傅可有高见?”
谢翊端坐一拜,“臣以为,既然果有此事,便需严查,有罪者当罚,无罪者,也不可失了清白。”
皇帝颔首道:“既如此,便依庾侍中所言。”
诸臣当即皆拜。
紫衣内侍便请庾崇与袁烨归列,再道:“有事者奏——”
却再无人出列,便由此散朝。
诸臣又拜,再起身离垂拱殿。
在此期间,谢不为看了看萧照临,又悄然瞥了谢席玉一眼,却未作表示,只跟在谢翊身后,正欲出殿。
但在此时,方才的紫衣内侍却急急赶来,先对谢翊一礼,再对谢不为道:
“还请谢侍郎留步,陛下有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