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助教制度没想到吧(1 / 2)
哪怕胡德济“死”了一次,他也确实不懂胡大海现在高兴的原因。
朱元璋积威甚重,胡大海还是第一次与朱元璋私下如此“玩闹”。
胡大海和汤和共事的时候,汤和说“朱老大”曾经是一个很风趣很和善的人,他每天跟在老大身后转悠,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觉得每日很开心。
胡大海见到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是颇具威严。即便在朱元璋被解除了所有军职,一无所有的回乡募兵的时候,不认识朱元璋的路人也会被朱元璋的气度折服,恭恭敬敬叫一声“朱公子”。
以“朱公子”当时行为举止气度神情,若他自己不说,没有人会想到他的出身。
胡大海今日才见到了当“朱公子”之前的朱元璋是什么模样。
他不知道陈标的身份,让陈标和士兵一起去急行军,磨了一脚的水泡。他看得出来,主公又气又急,是真的很想揍他。
但主公气成这样,也只是拿着棍子在陈家庭院里追着他上蹿下跳。
都说君心难测,如主公这样有气当场就出了,出气的方式还如此“儿戏”。作为臣子,有这样的主公,还不笑出声?
比起他挨揍的事,陈标是少主这件事对胡大海都不算什么了。
主公藏得严实的少主肯定很厉害,胡大海从来不担心少主的本事。只是现在他心目中那个厉害的少主,换成了“陈标”这个具体形象而已。
他现在笑的内容若告诉别人,不知情可能还以为他脑子有问题。
怎么挨揍还高兴?
但和他一样看着朱公子一步一步成为朱大帅、明王,离皇帝的位置越来越近,人也越来越高深莫测的将领们,肯定都能理解他。
胡大海轮流拍着自己两个儿子的肩膀道:“好好打仗,好好读书,以后咱们的好日子还长着!”
胡德济和胡关住点头。
虽然他们偶尔会惹胡大海生气,但都知道姜还是老的辣。既然爹如此说了,他们就相信。
胡大海又道:“对了,主公和我说,你们也要轮流回来读书。你们可要护好标儿。如果不长眼的人得罪标儿,你们就算违背军令,都给我狠狠揍!”胡德济和胡关住都捏拳头:“明白!不用爹/父亲你说!”
一个能为他们现编识字识数教材的先生,说是再生父母都不为过。
若不是陈标年纪实在是太小了,恐怕已经有人纳头就拜,跪称义父了。
他们总算明白朱文正那个眼高于顶的家伙为何在跟着陈标的时候一点脾气都没有。他们有这样的弟弟,恐怕也会说话都不敢声音太大,怕震坏了弟弟的耳朵。
什么叫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陈标的三个哥哥怕不都有这个烦恼。
胡大海叮嘱了儿子们后,做了一顿心理建设,乖乖回到了应天,拎着礼物拜访叶琛。
叶琛把礼物收了,把胡大海赶了出来。
如此连续三次,叶琛才让胡大海进门,继续教导胡大海读史书。
叶琛对胡大海也算是因材施教了,只是叶琛希望胡大海能学得更多一些,以后仕途能走得更顺畅。
这教导内容一复杂,胡大海就想摆烂。
现在胡大海诚恳道歉,叶琛还是原谅他了。
谁让胡大海虽然大字不识,却是个大好人呢?
胡大海曾说,他不识字,不懂什么道理,带兵就只坚持三件事,那就是不杀普通百姓,不掠夺妇女,不焚烧百姓的房屋。
胡大海还到处拜访厉害的文人,希望他们能出山辅佐朱元璋。
这样的人,如果多学些本事,当更大的官,管更多的人,一定是百姓之幸。
为此,叶琛这个普通读书人程门立雪都不一...
定能拜师的大儒,愿意拎着腰间宝剑追着胡大海教书。
胡大海:“喂喂!教书就教书,你别拔剑啊!草!你还真砍!”
从今天开始决定努力读书的胡大海,开始想念小先生陈标的耐心和温和。
背不出书就会被剑砍,这老师你喜欢吗?!
……
陈标出城一趟,又闹出大动静。
明王军队的基础教育方法全部改革,不肯用陈标所给的方法教书的先生们都被请走。
朱元璋的命令措辞很委婉,我们的军士们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又过了最佳学习的年龄,无论是学习的记忆力、意志力都很差,正统的启蒙方式对他们不适用。
朱元璋的要求很简单,这些人能认得常用字,会算衣食住行最基本的账,以后离开军队也能有谋一个好差事,就够了。
在识字识数的同时,朱元璋还增加了一门思想道德课,希望这门课能和军令一样约束军士们的行为。
增加的思想道德课的内容由季仁寿负责。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当季仁寿和朱升都对朱元璋归心后,朱元璋也给他们看了天书。
朱升病了一场,病好后身体更好了;季仁寿则撒开衣袍从应天这条街大笑着跑到另一条街,又跑回来,许多人都以为季仁寿疯了。
天书中虽然是辩证唯物主义,但有许多内容也和季仁寿研究的“心学”一致。
那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世界继而改造世界。当人的主观能动性足够强的时候,世间万物都唯心所变。
这个“方法论”,天塌了补天、洪水时治水、有了暴君就揭竿而起的神州大地老百姓已经实践过很多次了。
天书中的“人民英雄史观”更是让季仁寿有醍醐灌顶之感。
他又想起陈标的话,“心学的本质是心中有良知,人人皆可成圣”。这不就是和天书中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教化之道啊!
朱元璋询问季仁寿的身体是否撑得住的时候,季仁寿恨不得再撒开衣服绕着应天城跑一圈,吓得朱元璋不敢再提这件事。
朱升不高兴了:“他去管教化,我继续和张昶过家家?!主公,凡事是不是该讲一个先来后到?我资历比他老!”
朱元璋看着吹胡子瞪眼的朱升,生怕朱升一个过于生气,就气晕厥过去,只好也同意朱升与季仁寿一起执掌军队教化的事。
两个老头子就直接拖家带口住进了军营里。
标儿能做的事,他们也能做到!
陈标得知此事后,挠了挠后脑勺。他还以为思想道德课的课本也要他来写。太好了,有人帮忙!
陈标便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将领扫盲再教育上。
他的扫盲班的第一批学生都是自家老爹的老乡,和老爹同一个地里走出来的泥腿子兄弟。
陈标为了能让这些学生们听话,特意向朱元璋请了一根“如明王亲临”的教鞭。
朱元璋给陈标打造了一根镀金的棍子,上面写着“如朕亲临,朱元璋”。
陈标看着那个花里胡哨的金棍子,面无表情地捏着棍子正中间转了许久棍子。
教鞭?不,这是如意金箍棒。
现在吴承恩还没出生,《西游记》还没有现世,但孙大圣的故事本就是民间传说,戏曲中已经很常见,只是有一点黄那个暴,还不具有文学性。
齐天大圣的金箍棒自然也已经在民间出现了。
陈标总觉得朱元璋是故意的,但他作为臣子不敢问,只能拎着他的如意金箍棒去上课。
周德兴看着陈标手中的棍子,忐忑道:“标儿,你不会真的用...
这个砸叔叔吧?”
陈标对着周德兴笑了笑:“我这点力气,就算抡圆了砸,也砸不疼你们。我肯定会另带人帮我砸。”
周德兴松了口气:“也是。”
被标儿揍,多丢脸!他宁愿陈标让其他人的帮手。
陈标把帮手的人带来了。
周德兴看着陈标身后那一排袖子上戴着个“纪律”红袖套的年轻人们,嘴张得可以塞进一个鸡蛋。
那群戴着“纪律”红袖套的年轻人中,有一个人对周德兴露齿得意一笑。
傻了吧?老爹?
陈标板着脸对接受再教育的扫盲班学生道:“我的精力有限,所以找了助教,对你们实行一对一辅导。你们的成绩,关系助教的成绩,助教的实习成绩将来和授官考核挂钩。”
陈标抱着金箍棒,扫了一眼呆若木鸡的叔叔们:“希望你们不要拖累你们的助教。对了,提醒你们一点,在课堂上只有助教和学生,没有其他身份。所以你们的助教有惩罚你们的权力。”
助教们脸上的露齿微笑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似的。
没想到吧?我最敬爱的父亲!
陈标看着大龄学生们如遭雷劈的表情,冷冷一笑。
这些叔叔们的脾气,他太了解了。他才不会像老妈子一样跟在他们身后催促他们念书。
叔叔们将来都是勋贵,所以从现在开始给他们以一对一的贵族教育吧。
有一个将领突然感慨:“还好我还没有儿子,只有女儿!”
陈标笑道:“放心,此次助教会联动女子书院。别跟我说什么男女之别,你们知道,我不吃这一套。”
那个将领:“……”
陈标笑道:“刚说到她们,人就来了。”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将领颤颤巍巍回头,看到他的女儿对他露出了十分亲切的笑容,差点眼皮一翻晕过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