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0 章(1 / 2)
李承道成亲是有婚嫁的,考虑到他之前当差勤勉,作为补偿,给他的婚嫁格外长,足足有半个月。
不过李承道只在长安勉强待够三天,就匆匆回实验室了。
李承乾:“……”
他想起陈淑慧了,这两个人也太像了。不同的是陈淑慧只是白天去衙门,晚上好歹能和杜构见面,而且杜构也有事忙,还不至于太失落。李承道却是一走好些天,留下新婚妻子独自面对陌生的家。
造孽啊!
好在端王夫妇都是和善人,又自觉儿子这么做对不起儿媳妇,愧疚之下对儿媳妇十分体贴,新媳妇日子并不难过。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媳妇是真心喜欢格物,李承道匆匆回去做实验,她不仅不伤心,反而更崇拜自家夫君。
李承乾:……啊这。
只能说什么锅配什么盖,合该这两个人做夫妻。
李世民知道他的想法后非常得意:“你以为我随便挑个人给他赐婚的吗?承道心思细,性子也闷,非找个欣赏他的妻子才能把日子过得好,这姑娘是我专门挑出来的。”
李承乾给他竖起了大拇指:“阿耶看得长远,眼光也好。阿翁和大伯如果知道你为了二哥的婚事这么费心,肯定很感动。”
李世民轻哼一声:“不需要他们感动,我费心也不是为了他们,只是承道那孩子不错,跟你关系又好,顺手帮个忙的事。”
李承乾:“嗯嗯嗯。”
李世民:“……”
李世民决定不跟他计较,说起另外一件事:“听说苏琛要参加今年的科举?”
“是。”李承乾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问,“怎么了?”
李世民:“我打算今年科举实行糊名。”
李承乾精神一振:“今年就开始吗?”
他早就看现在的科举制度不顺眼了,诚然当官不能只看成绩,但现在这种模式,选出来的也未必是可造之材,与其被世家贵族把控科举结果,还不如公平一点。
从前不敢太过激进,只能办个《长安文化报》暗戳戳拉低差异,但能糊名当然最好,本以为还要等几年,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了。
李世民点头:“铺垫了这么几年,时机差不多了,只是苏琛要辛苦些。”
没有名气和靠山做支持,苏琛想要考中会比杜构更难,但李世民不可能因为他一个人就推迟改革时间,李承乾和苏琛本人也不会愿意。
能提前知道消息已经很好了。
李承乾回去将此事告诉苏琛,苏琛果然没有在意,只是之后更加用功,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李承乾被他带着也比从前更勤快了一些。
东宫风平浪静,外面却是沸反盈天。
朝廷正式颁布诏令,宣布此次科举将改制。
首先,科举不再实行实名制,改成弥封制。也就是考生答完题后,由负责考官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和籍贯信息封住,再由专人重新誊抄一遍
,这才送去给阅卷官员审阅。
另外,科举实行回避制,考官及相关官员的子弟、亲戚乃至门客,都不能参加此次科举,朝廷为他们另设考场与考官,单独考试并录取。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朝廷的动作不大,但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意味着世家大族再也不能把控科举结果,他们上升的通道又少了一个。尤其在李世民着意控制荫蔽和举荐官员数量的情况下,失去对科举的把控,对他们的打击是巨大的。
按照常理来说,他们应该在朝堂上施压,逼迫李世民收回成命。
但是他们不敢,否则这道政令也发不出来了。
于是世家大族只能走群众路线,在言语上表达不满,大族的底蕴深厚,其中不乏社会名流,他们说的话很有影响力,引起很多人对科举改制的不满。甚至还有人投稿到《长安文化报》,试图用这种直接又隐晦的方法,向圣上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许还有用民意逼迫李世民的意思。
《长安文化报》公正无私地刊登了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然后这位大儒就被冲了。
经过这么多打击,他们还是没有明白,世上并不是只有大家族的。
他们或许高高在上,享受着旁人难以想象的资源,拥有极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一呼百应。
然而普通百姓才是大多数,当兆亿百姓与他们站在对立面,莫说一呼百应,便是千应又有什么用呢?
科举改革对大家族来说是坏事,对底层百姓来说就是足以改变命运的大好事,刚得知消息,还没庆祝完,就看到有人反对这个政策,话还特别难听——
什么只要实力够强,就肯定不会被黜落,能被其他人顶下去的,说明实力还是不够强,继续提高自己的本事才是正途。
什么当官不只看成绩,同样是寒门出身,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行卷成功,科举入仕,有些人就不行呢,是不是能力不行?
大儒自然不是这么直白,但寒门学子站在他的对立面,不吝用最大恶意揣度他的意思,阅读理解做得极其深刻。
然后他们就愤怒了。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
是他们能力不行吗?
不是!
他们中很多人文采胜过大家子弟,能力也完全不输,可是行卷太难了,多少人汲汲营营多年,踩着自己的尊严卑躬屈膝,依旧换不来高高在上的贵人们一个眼神。
没有钱,名声也宣扬不出去。只能一次次名落孙山,看着不如自己的人靠着家族步步高升。
直到有了《长安文化报》,他们的日子才好过一点,如今圣上要改革科举,他们恨不得弹冠相庆。
可是这大儒轻飘飘几句话,不仅要剥夺他们的机会,还要高高在上地嘲讽他们,能忍才怪。
力挺科举改革和撕那位大儒的稿件像雪花(暴雪)一样向《长安文化报》飞来,民间议论的声音也多了许多。百姓读书的比例不比大家族高,可是他们基数大,一人一口
唾沫都足够把反对的人淹死。
舆论瞬间逆转,反对派被喷得抬不起头,那位大儒更是直接被撕得身败名裂。
不过按照他的逻辑,不能怪人家人多势众,只怪他自己口才不够好,不能以一敌众舌战群儒,努力锻炼口才才是正途。
一直在关注这件事的李世民和李承乾对视一眼,幸灾乐祸的同时也有一点害怕,虽然对这个场面早有预料,但也没想到这些文人这么猛。
太凶残啦!
李承乾心有戚戚:“经过此事,这些贵族子弟应该能低下头看看脚下的百姓了吧?()”
李世民:“或许吧。?()『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谁知道呢?
不论如何,这场风波以寒门学子大获全胜告终,科举改革顺利施行,再也没人提出异议。
一时间,因为科举临近而格外热闹的长安都安静了很多,忙着行卷和参加各种文会宣扬名声的学子全都开始闷头读书,长安的学习气氛前所未有地浓郁。
也有不好的地方,往年科举前一个月都是《长安文化报》的高光时刻,稿子质量高得吓人,动不动就有爆款,今年就平庸很多。
不过李承乾并不在意,《长安文化报》的主编萧瑀也是如此,《长安文化报》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即便现在落幕也不遗憾,况且《长安文化报》未必没有别的出路。
如此一个月过去,终于到了考试那天。
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考试,或许历史上第一次科举都不如这次受关注,没有亲属参加考试的百姓也来凑热闹,虽然他们并不能进到考场里面,实际上根本看不到什么。
人太多了,李承乾就没有亲自送苏琛,他命人安排好车马,然后把人送到皇宫门口,对杜荷叮嘱:“好好看着苏琛,别让他被人冲撞了。”
是的,杜荷也在。他特意请假回来送苏琛,并且接下了护卫的任务。
他还给苏琛带过来一个文昌符,据说是杜构参加科举时带过的,他特意从家里找出来,让苏琛一定要带上。
苏琛:……没记错的话,那符好像还是他送给杜构的。
杜荷个子长高了很多,在军中摸爬滚打两年,体型更为壮硕,配上晒成古铜的肤色,显得极为魁梧,站在白皙瘦弱单薄的苏琛身边,活像老鹰和小白兔。
杜荷心中得意,作为一生之敌(自封的),读书比不上苏琛又怎么样,他身体好啊!
他拍着胸脯保证道:“殿下放心,我肯定安全把苏琛送到考场,绝不叫他被人碰到磕到吓到了。”
李承乾:“那就好,苏琛就交给你了。”
苏琛:“……”
送走苏琛,宫人们都松了口气,这些日子苏琛太拼命了,他们看着都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出了事。
李承乾也松了口气,有个卷王在身边,他也不得不比平日更努力,还是有点辛苦的。
这时候李承乾有点明白被他支配得团团转的朝臣们的心情了,有一点点不好意思,想着是不是可以
() 提高一下各部门的待遇,让他们加班的时候好过一点。()
↑返回顶部↑